- 2025-10-19 13:05:00
關於藝術的100封信(13):
印象派竟曾被炎上?
Dear YT,
確實,就如你所說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在當代的通俗化正恰恰是因為符合了大眾對於藝術的三元素:「像不像」、「懂不懂」與「美不美」——當作品看起來很美、大家一看就懂,而且馬上能知道主題在畫什麼的情況下,自然容易受到大家青睞與喜愛。然而,這樣的「理所當然」,是否也削減了對藝術的觀看面向呢?我很好奇當時的印象派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對畫壇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會這麼問,也是因為即使在今天,在通俗地(或說更讓人直觀地體悟到作品本身的)展陳之外(比如,我曾看過星空做成動態投影在天花板,讓人能夠躺在星空底下的沈浸式體驗),也能看到讓人重新認識作品的展陳:數年前我到日本直島的地中美術館,裡頭知名的《睡蓮》展廳,以白牆與間接投入的自然光讓作品在人眼前呈現創作當下最真實的狀態;以及,在進入該展廳前,會先經過一個過渡性的小廳,暗暗的(印象中好像是在那裡換鞋)。一開始沒有發現,但是後來觀覽了其他作品之後才突然察覺,啊!那個小小的過渡空間,或許是讓觀展者的眼睛能夠休息,然後才進入那全白牆面的展間,面對八公尺寬的《睡蓮》。
即使是已經能夠被商品化,但仍有這樣回到純粹藝術本質的觀看。印象派真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畫派,經過這一百五十年,它向著純藝術與通俗兩大端前進,而且毫不違合(也許能被稱為是一種全齡性的派別?)。只是有時候朝向通俗的同時,有時確實讓人忘了還能夠用鑑賞的目光重新看待這些作品。
-C
_________
Dear C,
以社群的用語來說,當時的印象派就是被藝術圈與大眾炎上的一群畫家。他們在1874年第一次畫展(當時尚未自稱印象派)展出後,報紙上的評論(當時藝評發表平台)極盡嘲諷。據說這群在咖啡屋等待文章出爐的年輕藝術家,聽完評論家的酸言酸語後差一點翻桌。甚至「印象派」這個名稱也是源於當時藝評家用來嘲諷這些畫作的用語:「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啊!」(請自行加上高傲表情與戲謔語氣),而各式各樣負評在往後的幾次畫展裡可謂排山倒海而來。雖然當時亦有少數的支持者,但主流藝術圈並不買單,更遑論普羅大眾。1881年的報紙上曾刊登一個諷刺漫畫,名為「致印象派畫家」。圖中畫有展覽中對話的兩位觀眾,其中一位正試圖把畫翻面,上面配有以下文字:
印象派從第一次畫展到最後一次(第八次),中間歷經12年,後來就解散。有些畫家回歸到沙龍展(傾向學院派美學),有些則是另闢蹊徑,譬如「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的幾位代表秀拉(Georges Pierre Seurat)、塞尚(Paul Cézanne)、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與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等。印象派的畫作歷經了一段不算短的時光才終於被歐洲主流接受(美國收藏家則較早擁抱印象派畫作),這個時間點落在20世紀初,在1900年萬國博覽會中,印象派繪畫與學院派繪畫共同展出,可算是終於得到官方認同。也就是說,這個遲來的成果,其實經歷二十幾年的各種波折,從此,印象派繪畫才逐漸與好藝術劃上等號。
印象派畫家在當時公然與學院派以及官辦沙龍展作對,以現在目光看起來有點理所當然,相當符合我們對於藝術的想像:「獨特」或「非主流」等標籤。但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學院派主導的藝術環境下,「模仿」才是王道。創新?創新的代價就是「落選」,將被排除在沙龍展外。而當時的沙龍展卻是藝術家出道的最重要途徑,所以當時這些畫家可以說是逆風而行。
補充一點「冷知識」,其實,一樣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寫實主義(Realism)畫家比印象派更早與學院派作對,代表一種不同於學院的價值。而印象派在當時強烈的反對聲浪下,並沒有持續很久,他們的解散亦源自內部不同的聲音,譬如對沙龍展的態度,到底是要反到底,還是可以一邊革命,一邊參加沙龍展呢?這是印象派神話光環下,較不常被提及的另一個現實切面。
-Y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