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23 14:33:00
關於藝術的100封信(12):
為什麼大家都愛印象派?
Dear YT,
每天買晚餐的路徑上總會經過一家文創商品店,店頭一眼望去就能認出帆布包上印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1890)《星空》、莫內(Oscar-Claude Monet, 1840-1926)那幅知名的《睡蓮》;每次經過總會想起去年台灣突然一股的印象派熱,以及曾某個影集裡出現的片段:在藝術基金會裡擔任策展總監的主角與基金會董事們發生爭執,主因是主角想策劃一檔顛覆宗教正統與性別正確的前衛錄像展,但一票已經年屆退休之齡的董事會成員們卻告訴她:「對我們針對的中產階級觀展客人們來說,印象派永遠不會錯。」
或許在今天的台灣也是如此,印象派似乎是人們最耳熟能詳的畫派了。誰都知道梵谷的《星空》,都知道莫內的《睡蓮》,甚至講出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的《彈鋼琴的少女》馬上就能夠在腦中浮現畫面。(順帶一提,我高中時所讀的教會女校所使用的聖歌歌本,就以《彈鋼琴的少女》為封面呢。)去年奇美博物館、富邦美術館接連的與印象派有關的展覽引起話題,甚至原來在台北的「印象派150週年光影藝術展」也在高雄科工館繼續巡迴展出。這讓我想起我也看過那樣的印象派大展,在去年之前。多年前,2013年在歷史博物館的「印象・經典——莫內」,跟朋友排了好長的隊去看了。有趣的是,除了在美術館,印象派在台灣也常常是在像是科工館、歷史博物館等這樣的展館展出。這或許也說明了這樣的展覽已經走出了「純藝術」的範疇,走向其他文化教育推廣的領域。
那個在現今(或者說我看影集的十年前,迄今仍然)在流行文化文本中被掛上「中產階級美學」標籤的印象派,在過去卻曾經是一股相當前衛的浪潮吧?為什麼在今天卻成為被認為最保守的中產階級喜愛的美學,也成為最大眾普及、是能夠印在帆布包上,當作商品販售的作品呢?
-C
_________
Dear C,
是啊!現在大家都愛印象派(Impressionnisme)。但在印象派剛出現,也就是距今約150年前的1874年,印象派卻被罵得狗血淋頭。甚至「印象派」這個名稱也是源於當時藝評家用來嘲諷這些畫作的用語:「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啊!」(請自行加上高傲表情與戲謔語氣)大眾開始接受印象派的時間點大約落在20世紀初,在1900年萬國博覽會中,印象派繪畫與學院派繪畫共同展出,可算是終於稍稍得到官方認同。也就是說,這個遲來的小成果,其實經歷二十幾年的各種波折,從此,印象派繪畫才逐漸與好藝術劃上等號。
至於印象派為什麼在當代還能這麼吃得開?或許因為它符合了目前大眾對藝術的期待:要美、能懂、好像。印象派繪畫的色彩繽紛,尤其是那些聚焦在光影的畫作,多色系的組合愉悅了眼睛。而它們的內容則相當接地氣,風景、城市景觀、度假、舞會等等題材,描繪出法國「美好年代」的氛圍。再來,相較於稍後出現、令人感到「不知所云」的抽象繪畫,印象派繪畫所畫之物的辨識度相當高,至少,人們還是能認出畫家是在畫房子還是畫人。換句話說,當代觀者只要具備欣賞作品的心態,不需要太多的藝術史知識,基本上都能夠進入印象派繪畫,至少它們賞心悅目,又或者印象派繪畫的內容滿足了人們對於繁華歐洲的美好想像。所以它們能被印在商品上販賣,也就不奇怪了。
至今,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印象派繪畫,早已不再前衛,相反的,它們在當代是通俗易懂、符合了時下大眾的藝術觀。至於,那個人見人嫌花見花凋的「當代藝術」,它的門檻則高出許多,要理解它,第一步可能得先「放下」這三個欣賞作品常見的判準:美不美、懂不懂、像不像。總之,印象派一部分仍籠罩著某種優雅的藝術靈光,但另一部分又披著反學院/典範的革命色彩,它介於兩者之間,滿足了我們對藝術的有限想像。
-YT
莫內,《睡蓮》系列作品之一。
雷諾瓦,《彈鋼琴的少女》,18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