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小學堂

我們能定義藝術嗎?

藝術品在市場認定價值的標準,或許真的沒有「精確」認定的標準,但藝術並非不存在著標準吧?只是,在這個模糊的地帶,誰來說誰的作品「是」藝術?誰來定義?而誰的作品是真、什麼樣的作品又是「包裝」而來?

  • 2024-05-14 22:08:00

關於藝術的100封信(6):
我們能定義藝術嗎?

Dear YT:

剛寄出QA5給你,就讀了一則關於新興宗教詐財的相關報導。其中令我感到關注的是,詐財的手段之一,是宗教領袖還主辦了一個藝術博覽會。出於好奇一查,這博覽會今年也舉辦了,上個月才剛結束;而且點進官方網站上的歷屆展覽一看從2011年就開始舉辦。前陣子在#MeToo風波中浮沉的某藝人還在該博覽會中長期擔任顧問。

雖然引人許多聯想,但我也感受到這聯想似乎沒有意義。只是,「成為藝術家」原來也能是設局詐騙的哏,想來有些諷刺。

報導中說,

張世文說,藝術品買賣中,並沒有精確認定「價值」的標準,尤其是新生代獨立藝術家的作品,所以易有炒作空間。創辦新藝博後,需要大量藝術家。延續自己的包裝經驗,李善單也讓女信徒「變成」藝術家...... (後略)

藝術品在市場認定價值的標準,或許真的沒有「精確」認定的標準,但藝術並非不存在著標準,是吧?只是,在這個模糊的地帶,誰來說誰的作品「是」藝術?誰來定義?而誰的作品是真、什麼樣的作品又是「包裝」而來?定義與定價顯然並不是同一件事情,但卻又似乎是拉扯不開的相嵌體。我們或許無須追隨定價,但該如何定義能藝術呢?我們能夠自己定義「什麼是藝術」嗎?

-C

_________

Dear C:

當代藝術目前處於一個可說是極度自由的發展現況(至少在民主國家是如此),所有人都「有可能」變成、或者是宣稱自己是藝術家。同理,任何東西也都「有可能」成為作品。幾乎很難有人能權威式地斷定某個東西「不是」作品。其實,無論是否為藝術專業,人人都具有既定的美學與品味,然而,人們總期待著所謂的「專家」給出一個確定的意見。但事實上是,在當代藝術裡,專家常常不會給出過於專斷的意見,因為這些意見背後可能隱藏的是某種單一的美學,而單一的美學正是當代藝術所欲動搖的對象。又或者,這裡面可能會發生誤判,因為一個全新的典範是不容易輕易被辨認出來的,就像是當初(現代主義時期)那個大力諷刺莫內《印象,日出》畫作的藝評人路易.勒華(Louis Leroy)一樣。他當初可是笑這畫:「比壁紙胚還不如,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啊!」想不到後來藝術家們拿個這諷刺當作畫派名稱,也就是後來的印象派。每次講一次印象派的興起,他就會被打臉一次。(他如今臉有多腫啊!)這就是誤判,但我不得不說,這是必然的誤判。因為人們難免會受到時代觀念的侷限,專家更甚。

我曾在某個廣播中聽到一位法國藝術學者說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當代藝術像是多國語言,你可以說你聽不懂中文,但你不能說中文不是一種語言。換句話說,你可以說你不理解某件作品,但你不能輕易地說它不是作品。更多時候,我個人會傾向避免以「好與壞」這種二元論去談作品,因為這會不小心透露出我既定的美學品味(我得假裝我沒有啊!)。

回到妳說的「以藝術之名」的騙局。我只能說這是某種自由背後的代價,失去典範、被模糊了邊界的當代藝術,它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戰局中,總是會有人趁機而入,魚目混珠。這或許不只是藝術的問題,而是人性的問題。藝術可以用來作為騙局、宗教可用來作為騙局、工作可用來作為騙局、投資可用來作為騙局、慈善可用來作為騙局⋯⋯。

-YT

>>>下一問
>>>上一問


  • /

關聯文章

  • <%:prop.title%>
    <%:prop.titl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MM-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