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小學堂

抽象藝術太燒腦?

為什麼無法解析意義的線條能夠如此使人震撼?線條的軌跡彷彿能夠看到顏料的流速,而那些直接滴落沒能承接的顏料彷彿還能聽到「啪」一聲掉在畫布上。強烈的感官特質反而讓作品在眼底留下強烈的視覺暫留。

  • 2024-05-07 16:35:00

關於藝術的100封信(5):
抽象藝術太燒腦?

Dear YT:
關於肉搏還是智取,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詮釋。我回想了一下自己跟作品肉搏或智取的經驗,想起二十出頭時在費城美術館第一次看到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作品。到底是哪一件我甚至都不記得了,但是巨大畫作微傾斜地仰躺在地面的模樣我還記得,上頭全是無法理解的顏料線條、顏料線條上的顏料線條,層層疊疊的線條錯織成不規則的面。第一次遇見這樣作品的我大概全然只能肉搏(說起來,恐怕對我,泰半的藝術觀賞經驗都是如此)。看不懂,卻駐足許久——甚至還買了明信片。(那或許能說是純粹地與之肉搏並且全然潰敗吧?)

為什麼無法解析意義的線條能夠如此使人震撼?線條的軌跡彷彿能夠看到顏料的流速,而那些直接滴落沒能承接的顏料彷彿還能聽到「啪」一聲掉在畫布上。強烈的感官特質反而讓作品在眼底留下強烈的視覺暫留。

有趣的是,當我嘗試查找那幅記憶中已經模糊的波洛克作品時,看到某篇報導某年度拍賣會上最昂貴的十件作品。波拉克的《第17A號》是其一,另一件讓我停住目光的卻是羅斯科(Mark Rothko)的《第六號(紫、綠與紅)》,那畫因為顏料與顏料邊界的朦朧以及模糊難辨卻穩定的水平使人感覺平靜。

顏色與線條疊合的關係、色塊與色塊之間不具縫隙的曖昧,這兩位同屬抽象表現主義的畫家,卻有著類似的、吸引我的某種東西。如果理解抽象需要智取,或許就需要妳來給我一點智慧了。

-C

_________


Dear C:
妳買了明信片啊!果然被征服了。但我不會把它看成潰敗,其實妳是順利地拿到進入藝術家世界的門票了。看到妳對波洛克作品的描述,我覺得妳已經相當知道如何肉搏戰了。妳提及:「那些直接滴落沒能承接的顏料彷彿還能聽到『啪』一聲掉在畫布上。」還真的抓到了核心。他的作品被稱為抽象表現主義裡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藝評家哈羅德.森柏格(Harold Rosenberg)這樣形容:畫布成了行動的場所。在此,畫布所乘載的不是圖像,而是事件,是藝術家的行動所留下來的痕跡。

至於羅斯科,妳的例子實在舉得太好,別人可能懷疑我們是串好的(但真的沒有,我發誓!)相較於波洛克的行動繪畫,羅斯科則是與抽象表現主義同時期的另一派別「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的代表人物。色域繪畫通常是大尺寸,且由簡單的色塊所組成,重點在於激發觀者精神層面的回應。

總之,妳的肉搏非常成功,我也只能在智取方面補充那麼一小小點知識了。

-YT

>>>下一問

>>>上一問

波洛克,《第17A號》,1948。圖片取自維基,photo by Kent Baldner


  • /

關聯文章

  • <%:prop.title%>
    <%:prop.titl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MM-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