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小學堂

美術館裡難以見到本尊的地景藝術:大鹽湖的《螺旋堤》

史密森在1970年創作的《螺旋堤》位於美國猶他州大鹽湖,以泥土、黑色玄武岩、鹽晶體堆築而成,是地景藝術的經典。

  • 2017-05-31 16:00:00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興起於美國的「地景藝術」(Land Art,或稱Earth Art),顧名思義可說是「直接成為地理景觀的一部分的藝術」,不但整個自然、人文環境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的創作現場,而且這個創作地點即是作品未來獨一無二的展覽現場。

上過小學美術課的人都知道,畫圖的時候所面對的「空間」就是眼前那張八開或四開的紙,不管完成的作品會貼在家裡牆壁還是學校公佈欄,或萬一得獎拿到縣政府藝文中心展出,並不影響圖畫的本質。藝術家也相同,創作一幅畫或是一件雕塑的時候其實不必考量日後作品與展演地點的關係;就算是一件「空間」成分吃重的錄像裝置,也能透過布展專業取得最佳呈現。簡單的說,面對大多數的藝術類型,美術館裡同樣一個展場空間總是可以因應作品進行設計與調整。

但是地景藝術不一樣,打從地點的選擇開始,藝術家就無法迴避作品與「空間」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不只停留在具體可見的環境樣貌,也牽涉到形塑了整個空間的地理、人文;史密森(Robert Smithson, 1938-1973)在1970年創作的《螺旋堤》(Spiral Jetty)位於美國猶他州大鹽湖,以泥土、黑色玄武岩、鹽晶體堆築而成,寬4.5公尺、總長約457公尺,即是地景藝術的一件經典。《螺旋堤》,1970 © Gianfranco Gorgoni《螺旋堤》,1970 © Gianfranco Gorgoni

「我喜歡那些令人想起史前時代的風景」史密森說。
他刻意挑選了因為鹽度較高、嗜鹽菌大量生長導致湖水偏紅的北岸羅佐點(Rozel Point)作為設置地點;而「螺旋」這樣簡潔的符號,在美國西部遠古岩刻裡常見,亦呼應了讓史密森著迷的故事:傳說大鹽湖裡有個漩渦,會透過某種神祕不可知的方式與太平洋連結;或者不必追溯到這些,事實上我們與這個形狀充滿共鳴,拿起筆隨手塗鴉就很容易畫出螺旋,它也出現在我們的髮旋、植物圖鑑上的蕨類新葉或是氣象報告的颱風眼。

© The Salt Lake Tribune© The Salt Lake Tribune《螺旋堤》草圖,此為2011年《鹽湖城論壇報》採訪當年史密森雇用的承包商Bob Phillips所拍攝的照片。

猶他州的大鹽湖是個內陸湖,無論是雨水或從附近河川流入的水除非是蒸發否則只進不出,於是史密森的作品完成之後,天候的變化就成為左右其面貌最重要的關鍵:乾旱時可以看到清晰的螺旋,大大小小的黑色玄武岩不規則散落,上面佈滿沙土;水位高時則只見斷續的白色鹽晶體蜿蜒,在藍中帶紅的湖面載浮載沉,詩意而低調。但是大鹽湖水位高低的週期不像潮汐般規律,1970年史密森執行計畫時,大鹽湖適逢乾旱水位極低,然而不到幾年水位升高將《螺旋堤》淹沒,一淹就30幾年,使得《螺旋堤》真的成為大鹽湖裡若隱若現的漩渦,直到2002年大乾旱時它才又現身。《螺旋堤》空拍圖,1970 © Gianfranco Gorgoni《螺旋堤》空拍圖,1970 © Gianfranco Gorgoni

地景藝術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法取代或重製的臨場感,加上在開放場所即地創作的特性,暴露在自然裡的地景藝術必然充滿著時間歷程的痕跡。《螺旋堤》這一類採用自然材質像是土、石、冰、水或是樹葉、花瓣等的作品無論是曇花一現或是歷經數十年,時間只要夠久,作品自然會毀壞、消失;而另一類以現成工業材料比如鋼鐵、塑膠布為媒材的地景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則往往是「期間限定」,著名代表像是藝術家夫婦克里斯多(Christo, 1935-)與珍-克勞德(Jeanne-Claude, 1935-2009),1985年他們把巴黎新橋用聚酯纖維布和鋼索包了起來,這件《包裹新橋》(The Pont Neuf Wrapped)設置期從1985年9月22到10月7日只有兩星期。

換句話說,地景藝術終究會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當初這股藝術風潮期許的是喚起大眾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作品最好也不要成為一個佔據空間的物品。而這樣獨有的創作表現形態,同時也用來反抗既有的藝術市場與展演機制,作品無法買賣、無法被保存、典藏,無論是在市場上或是美術館、畫廊裡,觀眾所能看到的地景藝術永遠是藝術家創作手稿、照片或影片紀錄等作品的周邊產物。但是我們很清楚,無論美術館展出多麼完整的《螺旋堤》相關文件影音,都敵不過我們親自到現場,走上這一件經驗性雕塑,像走進人與自然的關係裡。史密森《螺旋堤》工程進行中,1970年4月1日 © Gianfranco Gorgoni史密森《螺旋堤》工程進行中,1970年4月1日 © Gianfranco Gorgoni

後話:
《螺旋堤》這件作品完成後沒多久,史密森即不幸在1973年一次空測位於德州的作品《阿馬力羅斜坡》(Amarillo Ramp)時遭遇空難逝世。1999年,史密森的遺孀南西˙荷爾特(Nancy Holt)與史密森基金會將《螺旋堤》一作贈與紐約迪亞藝術基金會(Dia Art Foundation),而迪亞藝術基金會與大鹽湖管理局、猶他州藝術博物館合作,決議不對作品進行任何維護或採取多餘的行動,僅以定期拍照錄影紀錄作品的變遷。

2008年,南西˙荷爾特(Nancy Holt)得知《螺旋堤》可能面臨附近會有油井挖鑿而遭致破壞的危機而發起緊急動員,後來演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之爭。就現實而言,類似的威脅大概會一再重演,因為人們會因為不同立場而對土地利用產生歧異。就地景藝術的精神而言,不管是自然法則或是人為破壞,《螺旋堤》總有一天會消失,作品的存留與否不是它的重點,而是因為它曾經存在,讓我們重新思索了空間。

迪亞藝術基金會網站關於《螺旋堤》的介紹與參觀方式
http://www.diaart.org/visit/visit/robert-smithson-spiral-jetty
Spiral Jetty Flickr Group:https://www.flickr.com/groups/spiraljetty/

《螺旋堤》,攝於2005/08/25 © Eric Broder Van Dyke《螺旋堤》,攝於2005/08/25 © Eric Broder Van Dyke

《螺旋堤》,攝於2010/06/20 © catullus1《螺旋堤》,攝於2010/06/20 © catullus1


  • /
  • <%:prop.title%>
    <%:prop.titl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MM-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