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圈藝文

暢通的耳語── 李傑個展「最後一片雲」

投影與牆面的關係讓人聯想到塔羅牌裡的兩大元素:水、土,一個靈巧;一個沉思。投影本身是媒材,但是它投在牆與牆之間的縫隙上,圖像被影子剪成另一片幾何形體,「光」被指認出來,影像變得不只是圖像而已。

  • 2023-04-18 13:14:00

文|張朶
李傑個展「最後一片雲」在台北內湖的TKG+展出,主要展出其錄像與畫作共10件作品。昏暗的展場中,只有投影機的光線以及畫作周圍的投射光,光線從高處斜照在牆上,自身亦顯形,它既是光又像影子。地板錯落著投影機,在牆上投放出大面積的影像。李傑,Cloud talks (II),數位影像,2023年。圖片:TKG+提供。李傑,Cloud talks (II),數位影像,2023年。圖片:TKG+提供。

作品Cloud talks II投放出大面積的藍天白雲,平面的影像投在立體的牆上,被轉角摺了一下,白色的字幕出現在雲朵之間,內容似乎是主角B的經歷。B是個有點憤世忌俗的人,對周遭環境感到不耐。我不確定文字到底是誰的思索,是B還是後面飄動的雲?我的視線跳轉在各作品間,注意力不時轉到一旁的作品Your Subscription is confirmed的文字上。Your Subscription is confirmed上方有一塊銳利的寶藍色投影,它被兩片牆的縫隙切開,形狀像是拍電影的場記板。那是A的故事: A要做PPT,但是他一直拖延,寶藍的長方形又轉成螢光桃紅色,可能是電腦開機的光又像是等了好久的PPT頁面。A是一個與自己賭氣的人,他的思緒給出這種感受:一直拒絕進入⋯⋯像是電腦待機的螢幕保護程式,他將自己保持在外。李傑,Your subscription is confirmed,數位影像,2023年。圖片:TKG+提供。李傑,Your subscription is confirmed,數位影像,2023年。圖片:TKG+提供。A與B的文字沒什麼關聯,可是兩者的投影機位置非常靠近,站在投影死角同時觀看兩邊文字,像是被呢喃夾擊,有種處理資訊的快感,我得以同時進進出出於兩邊的情境,反覆忘記又重新想起。交錯閱讀的節奏更快速,搭配展場中的音樂和變換的投影,雖然腳下固定,卻感到景象從耳邊閃過。

投影與牆面的關係讓人聯想到塔羅牌裡的兩大元素:水、土,一個靈巧;一個沉思。投影本身是媒材,但是它投在牆與牆之間的縫隙上,圖像被影子剪成另一片幾何形體,「光」被指認出來,影像變得不只是圖像而已。帶著這份提醒,看看Every face of you,一張白色椅子的獨照擁有不被干擾的恬靜,李傑用透明膠帶在牆上貼了一層比照片小的方形,投影打在膠帶上有反光,既像是古典油畫又像是水的倒影,椅子穩穩地坐在原地,陰影卻透露出它的猶疑,光製造成的椅子也會有影子嗎?走近一看,牆面上的投影在閃動,光追著光線,瞬間變得迫切,一不小心幻影就難以聚攏成形。展場成為容器,把急於消散的東西投進去,我們得以猜測它的形狀。李傑,Every face of you,數位影像,2023年。圖片:TKG+提供。李傑,Every face of you,數位影像,2023年。圖片:TKG+提供。

無論是投影還是畫作,李傑的作品中常常出現像是電影字幕般的文字,除了影像本身,文字的內容也是展覽的主角。我的目光在作品間來來回回,腦中響起了多段話語,零碎的呢喃從耳內傳出來,耳外又傳進了展場中的音樂,方向不同的聲音在耳道深處交會。與其說「最後一片雲」展出了10件作品,不如說有10個標題,他的影像如思索的片段,作品同時擔任道具和演員,用相同的語氣罩住整個展場。

間接的視覺在展覽中處處可見,「雲」本身就是間接的小水珠,這種元素變化多端,很輕,卻不像羽毛、泡泡般輕飄飄。李傑的輕盈中有迫切的速度,飛行姿態可能更像紙飛機,或是某個身手矯健的東西鉤上雲離開。我不想要區分哪些元素重、哪些輕,因為這樣會落入譬喻的窘境。至於為何要如此輕、如此快,要到哪去?前因後果的問題是多餘的,因為這種問題會阻礙步伐,沒有什麼比維持行走更需要專注力的了。

  • /
  • <%:prop.title%>
    <%:prop.titl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MM-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