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圈藝文

歷史、技術、場所──側寫「造影──當代虛擬敘事」

影像於此展覽中不僅止於其紀錄的原始功能,更呈現出在近代藝術發展的脈絡之下,藝術家對影像的思考。他們以創作過程中的感受與思路重新回應展題,或思考影像本質,或凸顯出物質性之外的抽象思考。

  • 2023-03-09 08:42:00

由王品驊策畫的「造影-當代虛擬敘事」以影像技術的發展脈絡切入,邀請了袁廣鳴、陶亞倫、許家維、高重黎與王雅慧等五位藝術家以作品回應記憶、知覺、感覺、靈感、潛意識、直覺與情感活動等。影像於此展覽中不僅止於其紀錄的原始功能,更呈現出在近代藝術發展的脈絡之下,藝術家對影像的思考。他們以創作過程中的感受與思路重新回應展題,或思考影像本質,或凸顯出物質性之外的抽象思考。

高重黎《物像書》之六:〈台北車站〉-1

高重黎《物像書》之六:〈台北車站〉-2

袁廣鳴的《異鄉人》與《能量的風景》觸及了移工以及核能等問題,他藉由慢進的運鏡,讓影像時而如同定格,時而又如捲軸般展開;在沒有任何旁白的影像中,逐一將每位移工的臉置於觀者眼前;而當熱鬧歡快的海灘場景逐漸被拉遠,後方矗立的核能發電廠逐漸露出時,似乎暗示出隱藏在歡熱表象下的真實現況。許家維的《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以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遺址為背景,內容由相關歷史史料與受訪者回憶所組成,透過弧形排開的四頻道錄像,開展出藝術家視角下相互堆疊後所重新編織的敘述。而高重黎的《物像書》系列則銜接了歷史、回憶與空間、成像技術等面向,藉此凸顯回憶與物質之間的關係,其中《卡賓槍手》組合了高達(Jean-Luc Godard)的同名電影與相關物件,展台上擺放各式歷史物件,其中,防毒面具之眼部化身為螢幕,播放著影像,呈現一種仿若他者腦中的回放記憶;《台北車站》則以實物投影的手法打造了一個虛實參半的空間:現實的窗景被疊加上木箱中的影像,同樣的景緻在投影與實像的交疊中,造成一種如真又似幻的空間。陶亞倫聚焦在技術與媒材的思考,以光學原理的運用回應攝影術的源頭:由連續拼接的玻璃與燈光組成的《靈「光」乍現》,將觀者的身影折射至牆上,形成朦朧難辨的影像;《自我顯像儀》則透過鏡面與針孔成像原理,使得站於特定位置的觀者,其身影以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形態生成在牆面上,然而,觀者並無法窺見其倒影,僅有旁觀者才能看見它。王雅慧的《返影入深林》、《問影》與《對影》則是水墨暈染與光影交替運用,呈現明暗的變化與位移,造成虛實交錯的時空感。

許家維 《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圖片來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陶亞倫《自我顯像儀》/圖片來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高重黎《物像書》系列:〈卡賓槍手〉

攝影術於十九世紀問世後,其發展經歷了成像技術上的數多革新與研究。早期的攝影師們致力於追求清晰影像,攝影作為顯現真實世界或肉眼所不可見細節的輔助工具。然而隨著時間的進展,它在藝術家創作媒材之後,從顯像到建構影像,抑或攝影媒材特性的追問,這些都成了藝術家探尋的面向。此展則更聚焦在作品成形的過程中創作者的心靈活動與感性生成過程,提出「腦內影像」作為攝影、錄像等影像的源頭,在「造影」的主題下探索作品中的虛擬敘事與其所創造出的影像之間的關係,引發人們進一步地思索影像生產之前階段裡創造過程的影像流變。


|展覽資訊|

展名:「造影」——當代虛擬敘事

展期:2022.12.01 - 2023.03.26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 /
  • <%:prop.title%>
    <%:prop.titl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MM-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