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6 21:19:00
關於藝術的100封信(2):
當代藝術看不懂?
Dear YT,
上封信妳提到一個概念讓我不斷思考:藝術投射出某種脫離現實、接近自己的那個「他方/他者/他物」,而透過藝術,那些「他」才得以保留下來,成為珍視之物。我很喜歡這個說法。
趁著春假周末回了老家整理年少時的書,許多早就封在時光斑駁的塵埃下。一一搬出,本以為都要丟了,結果還是揀選了一些留下。一些少女時期文學啟蒙的作品。重翻那些東西,讓我感覺到妳說的那個「接近自己的他方/他者/他物」。不管是任何類型的閱讀恐怕都是為了接近自己,但在過程中卻常在外於自我之處感到有什麼相互拉扯。也是這個,使得那些被稱為「作品」的東西,不管有多喜歡都始終與自己有距離,始終有一個讓人看不透、想伸手去摸/觸碰的空間。
很像網路上那張李安的迷因圖:「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笑)
第一次被所謂的「作品」震撼,是在無知的情況下看了攝影家志賀理江子的展覽「螺旋海岸」,不管是那種把人如漩渦般捲入的展陳方式、等身大作品與觀者彼此直視,幾乎都成為我心中觀者與「作品」對峙(可以這樣說嗎?)的原型。我搞不清楚那作品就如同搞不清楚自己的感覺跟心情,無法命名。畫面裡的森冷還有那海岸邊沙灘上的渦狀,那裡頭有與自己非常靠近的「什麼」,那之後我總是在觀看作品時不斷尋找這種東西。
那到底是什麼呢?至今我仍然無法命名。或許是心裡無以名狀的渴望、卻完完全全處於月亮陰暗面那個永遠背對著我、看不見的東西。
-C
_____
Dear C,
那些無以名之的,或許就是一種擾動,一種對每個人既定框架的擾動。這種擾動遠遠超出所謂的「共鳴」,而是讓自己意識到「邊界」的存在,肉身的邊界、生活的邊界、世界的邊界,抑或,想法的邊界。
而當代藝術其實是「擾動」的箇中翹楚,它不同於現代藝術對古典/學院藝術的挑戰,它不僅僅挑戰藝術的固有典範,它甚至是挑戰「藝術之所以為藝術」這件事情。當現代藝術挑戰既有規範時,人們還能有對照組,透過傳統/現代、舊/新的對照,理解現代藝術。但是,一旦「當代藝術越過了藝術的邊界,在邊界之外產生藝術」時,情況變得複雜。有時,它能帶來深刻的震撼,但更多時候,它卻也容易讓人一頭霧水。因為,面對邊界之外的「未知」時,伴隨而來的反應可能是疑惑、慌恐或是抗拒,或者最糟的狀況是:冷漠。人們對「當代藝術」冷漠以對,因為「看不懂?」而產生了莫大的鴻溝,於是,把它丟到視線之外。看不見!於是可以假裝不存在。這就好像,老師總愛把搗蛋的學生叫到教室外面罰站,教室便可重回威權的管束,恢復「平靜」。
-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