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圈評論

在現實與夢境中流變:談「天使的最小單位」與「世界裡的故鄉」

王思驊與鍾知庭兩位藝術家皆從自身視覺經驗出發,抽取大眾文化或生活中常見的視覺元素,並奠基於此進行視覺性或空間性的變造。她們的創作圍繞著視覺「經驗」與「共感」的召喚,或是視覺符碼在傳遞與轉譯過程中的變形與增生。

  • 2023-12-02 13:02:00

「天使的最小單位」與「世界裡的故鄉」分別為藝術家王思驊與鍾知庭在今年十月於台南藝文空間「不存在劇場」舉辦的個展。她們在同一個檔期展出,分別使用建築物的一樓及三樓空間。雖然它們有著迥異的視覺風格,卻在創作主題與手法上有著親密對話的可能性。兩位藝術家透過物件與影像的塑造及拼貼,展開對私密夢境的探索,以及對俗常視覺記憶的再詮釋。 

  儘管她們以經驗式或直覺式的發想做為創作的靈感,卻不落入視覺再現性或形式化侷限,反而從中拉出了不同疆界的差異與重合,包含夢境與現實、他方與此地、藝術空間與生活空間⋯⋯等。 

「天使」的轉譯與變形
走入一樓展場,映入眼簾的便是由雕塑物件、繪畫,與數個微小現成物—包含貼上嬰兒天使圖像,以及電風扇與剪紙組成的裝置,這是王思驊的「天使的最小單位」(圖1)、(圖2)、(圖3)。展覽以白色為基調,沒有過多紛雜的色彩,潔白簡練的雕塑物被輕巧的擺放在展場四周,或是懸吊於空中隨風擺動,在視覺上靜謐且輕盈。細觀每個雕塑物件,白色的塊狀物經過打磨,呈現圓潤優雅的外型。而在打磨過度透出下層灰階的色塊,則使其增添了手作的有機質感,以及些許的懷舊調性。外觀上,它們以裝飾性的螺旋線條、帶狀的結構,或是雲朵狀的圓圈為主,這些視覺語彙從作品一路延伸至展場牆面與天花板之間的裝飾性線板,以及後方的沙發休息區的拱門,一時之間令觀者難以分辨哪些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創作?哪些又是這棟老透天所保留的原始裝潢?

圖1:王思驊,「天使的最小單位」,2023。攝影:柯曉如。圖1:王思驊,「天使的最小單位」,2023。攝影:柯曉如。

王思驊,「天使的最小單位,2023。圖片:王思驊提供,Jason攝影。圖2:王思驊,「天使的最小單位,2023。圖片:王思驊提供,Jason攝影。

根據藝術家自述,「天使的最小單位」源自於她在「不存在劇場」駐村期間的一場關於天使的夢境。循著這場夢境,藝術家開始思考天使形象的來源以及人們對此種視覺經驗的建構。她參考海德堡大學收藏的一本1810年代富含大量天使圖像的插畫集,並通過對其圖像元素的挪用與再造,將平面插圖轉化為立體的雕塑。 (1)有趣的是,雖藝術家取材自十九世紀西方文化中的圖像,卻意外銜接起展場建築物原生的空間美學,以及台灣本地俗常的視覺意象。

回到展覽場域,由經營者自力改造民宅的「不存在劇場」並非純粹的白盒子空間,建築物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承租時的原始裝潢,包含一樓展場的天花板與牆面交界處的橫飾帶(Frieze)與通往後方房間的拱門。此種源於古代希臘羅馬的建築元素,在今日大量的出現在台灣的各種建築物中。回顧歷史,西式建築元素最早出現於清末的台灣,而在日治時期移植自西方,包含新古典、巴洛克等風格的建築大量出現,並衍生出與在地融合的折衷樣式。(2)而近二十年間,再次出現大量西式建築的應用。這些建築元素從公共建設至一般民宅皆可窺見,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對西方審美的追尋。(3) 回到作品,這些抽取自「天使」圖像的部件,雖然它們看似抽象且隨機,卻幽微的召喚起觀者對某種「台式歐風」的集體記憶—厚重的大理石被成低廉的水泥或玻璃纖維取代,天使與神祇的宗教與歷史意涵被置換成美學化的裝飾,此種對西方文化元素取用與變造,隱然成為台灣在地視覺脈絡之下對美好品味的投射。

儘管「天使」形象在此若有似無的隱含了文化位階的不均,但相較於議題性的批判,藝術家更專注於文化符碼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流變與差異,以及對觀者經驗的召喚與新視覺感官的開發。在「天使的最小單位」中,所有的物件皆非處於完全固定的狀態,展場中央懸吊的雕塑物,透過藝術家刻意安排的電風扇吹拂不斷地擺動,其地面上的陰影也隨之變化成不同的圖形。根據藝術家所言,她安排在某個角度之下,地面陰影會重疊成為一個天使造型的剪影,若空中雕塑作為對舊有「天使」元素的拆解,地面投射的陰影則企圖將之重新拼湊,形成一個屬於展覽當下的新「天使」。「天使的最小單位」通過細膩的空間布局,指向視覺元素在不同媒材與時空之間流轉所產生的差異,並在此脈絡下再造新的變體。

圖3:王思驊,「天使的最小單位」,2023。攝影:柯曉如。圖3:王思驊,「天使的最小單位」,2023。攝影:柯曉如。

經驗的集合與蔓生
若王思驊的「天使的最小單位」觸及西方文化符碼的在地轉譯及其變體,鍾知庭的「世界裡的故鄉」(圖4)、(圖5)則是在地生活繁雜視覺經驗的集合與蔓生。展覽位於三樓的黑盒子劇場,觀眾從狹小入口處往展場深處走,將會依序遇到不同裝置:如窗簾一般懸吊的布幕與窗台、佈滿印刷影像的石頭造型雕塑、懸吊空中的細小現成物、以造型氣球組成而由地面延伸至天花板的裝置⋯⋯等。藝術家運用大量現成物的組裝與圖像的拼貼,將展場空間打造成如迷宮一般的場域,觀眾可依照藝術家放置在展場入口的「地圖」按圖索驥,在資訊與細節龐大的裝置群中遊覽;而到了夜晚,觀眾則須持手電筒,循著微弱的光線,在幾乎漆黑的空間中「尋寶」。

圖4:在夜晚的展場中,觀眾可使用手電筒觀看作品細節。鍾知庭,「世界裡的故鄉」,2023。圖片:鍾知庭提供、Jason攝影。圖4:在夜晚的展場中,觀眾可使用手電筒觀看作品細節。鍾知庭,「世界裡的故鄉」,2023。圖片:鍾知庭提供、Jason攝影。

相較於「天使的最小單位」的簡練明亮,「世界裡的故鄉」則顯得紛雜幽暗,而這些紛雜的意象源自於藝術家生長在台北的視覺記憶。展覽包含許多裝置物,它們由現成物件為基底,透過藝術家的改造、重新黏貼,或是加上藝術家親手塑造的物件。細看其中的物件,多是來自常見的大眾文化商品,包含造型氣球、小玩具、蕾絲布料、祭祀用跪墊等,它們被規格化並大量生產,流通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且多與私密的居家經驗或童年記憶有關。這些具熟悉感的物件在藝術家的組裝之下,成為一件件造型有機的雕塑裝置,並隨著劇場空間中不平整的牆面與地面蔓延,彷彿持續增長中的生命體。它們有著可輕易識別的視覺元素,卻又形成難以指認的非現實造型,此種現實與非現實的交疊,也令人聯想到對夢境的擬仿與隱喻。

對現成物的蒐集、展示與再塑造,在當代藝術場域中並不罕見,藝術家們多半展現對陳舊物件的記憶眷戀,或是對廢棄物的再敘事,進一步回應特定環境或歷史。儘管在鍾知庭的作品中,也可見到某種通過物件召喚而來的童趣與懷舊,但她並不急於將物件放置到一個固定的敘事脈絡之下,而是將不同的物件相互搭配,探尋其造型美學上的趣味,或試圖開啟物件新的意義及聯想。如展場中前段,台灣佛道教中常見的紅皮跪墊與形似教堂告解室窗格的物件相互搭配,在視覺混搭的視覺新意之餘,亦顯露在地多元宗教的混雜狀態,更若有似無的將儀式性與藝術創作相連結。

圖5:鍾知庭,「世界裡的故鄉」,2023。圖片:鍾知庭提供、Jason攝影。圖5:鍾知庭,「世界裡的故鄉」,2023。圖片:鍾知庭提供、Jason攝影。

比起純粹視覺性的表現,「世界裡的故鄉」更著重於觀眾身體經驗的調度。就筆者參與的夜間觀展經驗而言,由於無法在單一定點一覽所有作品,勢必需要手持光源在展場內繞行。而隨著每件裝置不同高度的配置,觀眾也需調整身體姿態,時而低繞行走,時而抬頭仰望。除了不同角度的視覺觀看,觀眾亦可與作品進行肢體的接觸,包含觸摸、乘坐,或是躺臥在展場內,亦可隨時將物件拾起並重新放置。儘管作品看似細碎且零散,卻因為觀看時身體上的親密與視覺上的微觀,以及非線性的閱讀路徑,使得展覽產生某種具私密性的觀看體驗。除了作品內容的傳達,《世界裡的故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另類的觀展模式的可能—一種觀眾與作品親密接觸的自由。

回顧「天使的最小單位」與「世界裡的故鄉」,兩位藝術家皆從自身視覺經驗出發,抽取大眾文化或生活中常見的視覺元素,並奠基於此進行視覺性或空間性的變造。她們的創作圍繞著視覺「經驗」與「共感」的召喚,或是視覺符碼在傳遞與轉譯過程中的變形與增生。相較於概念與資訊的傳遞,她們更強調整體氛圍的經營,以及作品與建築空間之間的關係。王思驊將雕塑裝置與家屋裝潢進行對話,模糊展覽空間與家屋空間的界線;鍾知庭則善用劇場空間的特性,提供觀眾沉浸式的展覽閱讀方式,並開啟視覺之外其他身體感知親近作品的諸多方式。

她們的作品總帶有某種流動性與不確定性,無論是隨風擺動的雕塑,或是現成物件的集合裝置,觀眾在不同的時間觀看,總有著些許差異,而這些差異也呼應著兩位藝術家作品中關乎夢境與現實、此地與他方的種種距離。透過創作,她們將上述疆界模糊,並在繁複多變的當代視覺圖像中,尋找一條另類閱讀路徑的可能。 


______

1.王思驊,〈「天使的最小單位」王思驊個展〉,《不存在劇場》臉書貼文,2023.9.28。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absencespace/posts/pfbid0FHwnWxf3pPkYvVcaNrpaAtH9a91Y6ERTKv8USiKzfn6GAqwNRPHmh3kgMVXCNj17l(2023.11.23檢索)
2.李乾朗,《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台北市:雄獅美術),1987年,頁3-5、頁116-118。
3.許家琳,〈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漫遊藝術史》,2017.5.19刊登。網址:https://arthistorystrolls.com/2017/05/19/%E8%A5%BF%E5%8C%96%E8%88%87%E5%93%81%E5%91%B3%EF%BC%9A%E5%8F%A4%E5%B8%8C%E8%87%98%E5%BB%BA%E7%AF%89%E5%85%83%E7%B4%A0%E5%9C%A8%E5%8F%B0%E7%81%A3/(2023.11.21檢索)

  • /
  • <%:prop.title%>
    <%:prop.titl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MM-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