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2-04 09:06:00
文|紀承璇
我們可以從「在夾縫中行走」的展名中「夾縫」一詞與動詞「行走」初步構築出對此展的想像。畫布上的縫隙、作品的符號隱喻、物件本身的實存,夾縫既存在於作品形式中,也在概念中出現,而我們在平面與空間遊走,也在歷史與日常間徘徊。洪東祿的繪畫作品《地火明夷》以網格作為基底而繪製,格狀的視覺畫面讓人不免聯想到古典技法中的透視法運用。而盧齊歐·封塔那(Lucio Fontana)在畫布上決定性的兩刀,劃開了現代主義的平面性,經典系列作品《空間概念》解開了以畫布爲分隔的前後藩籬,使其從平面過渡至立體空間。《再來一遍》則以錄像與螢幕作為媒介,將畫面鏡像變造為看似如真的空間,崔廣宇在影像創造出的「夾縫」中翻滾擺盪。
彭弘智的裝置《遷移》座落在十字展場的過道空間中,交錯的鐵製水道中安置了水生植物與幾隻玩具青蛙,後者在鐵道盡頭中不停地游動;這些水道迫使觀者屈就作品、繞道而行,強顯了此展覽中所聚焦的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移感受。觀展經驗從視覺因而逐步加入了體感,劉翰之的作品同樣帶來明確的身體感,他以自製的《翻書機》持續地翻動厚厚的書頁,若閱讀者趴在桌上(藝術家預設的理想觀看位置)便可享受翻動時所產生的微風;在此,書頁成了風扇葉,以幽默的角度重新詮釋了日常的閱讀經驗。
展場盡頭設有此展的展覽研究資料專區,同時可見白雙全《台北手記:2011.11.19-2011.11.28》的文字串:長串的文字綿延在展場中腳落地版的位置,這些話語與文字像是漫遊者所留下的足跡。而展覽研究者李立鈞在展覽展陳中的介入,引入了策展論述之外的不同思路與概念:研究者由「夾縫中行走」這串字句拆解出「行走」、「『之間』的距離與縫隙」、「線條」、「語言文字與敘事」、「影子與疊影」、「物件與生命的迴圈」等關鍵字。這些關鍵字所串連出的作品,提供了作品自身脈絡外,另一個可能衍伸出的觀看方式。
此展的遊歷經驗一如其展名「在夾縫中行走」的意象:我們既走進了展覽,卻也與之保持著一種有所間隙的相對關係,包括被作品切割的展場空間、作品所營造出的感知空間等;我們在這夾縫中漫遊,在其中自發或被引導著位移,同時走入(出)展覽研究所提供的歷史脈絡,由研究者提供的關鍵字,如「縫隙」、「線條」、「行走」等構築而成的展覽輪廓,提供了多個線索,使人們得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相互連結,對作品進行有機的組合與多元的理解,由此而組構出自己對此展的獨特圖景。
|展覽資訊|
展名:「在夾縫中行走」
展期:2022.09.08-2023.01.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2A、2B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