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圈藝文

吳其育個展「它物紀」觀展側寫

《它物紀》中觸及的各種議題──自然宇宙、人工智能、影像媒介、人類歷史、人造光源等,看似各自獨立,實則在相互疊加的辨證間形成關係網絡,試著描繪人與萬物連結的通道。

  • 2022-09-18 09:44:00


文|李思澐


在TKG+舉辦的吳其育個展《它物紀》透過九件作品探討人類如何詮釋世界,其名稱「它物紀」除了指涉「我」與「它物」的關係,亦是代表某個體觀看世界的方式。「它物是時間的標記,是生產敘事的群體認知既存的方法。」 藝術家如是說。對他而言,對它物的理解是一種開放性的思考,而人類的敘事與書寫則是試圖描繪世界(它物)的樣貌。

吳其育,《定居者觀察指南1-4》|圖片提供:藝術圈圈編輯部
《它物紀》中觸及的各種議題──自然宇宙、人工智能、影像媒介、人類歷史、人造光源等,看似各自獨立,實則在相互疊加的辨證間形成關係網絡,試著描繪人與萬物連結的通道。影像、文本書寫與聲音敘事等媒材所構成的作品樣貌,在連動觀者對於世界的既有認知之餘,亦給予一種對於世界的全新理解與觀察。

 吳其育,《無題》|圖片提供:藝術圈圈編輯部
《它物紀》的展間為一共用出入口的回型空間,其中包括九件作品。吳其育透過展間動線中的第一件作品《畫外音簡史》中的五段podcast談話音檔,作為串聯整個個展的線索:五段音檔散佈於展場各處,當觀者戴上耳機跟著這件作品所提供的指示移動,一方面「看見」音檔內容所涉及的其他件作品,另一方面,則是「聽見」談話內容所涉及的「畫外(所見之外)」之意,形成一種在既定詮釋架構中的另一種觀看經驗。此種操作方式,有別於逐一觀看單件影音作品的經驗,它引導觀者在身體的移動、空間的轉換以及聲音的變換中,透過不同的方式切入作品。也就是說,在相同的作品視覺呈現下,因應著相異聲音暗示,而產生二種版本的敘事方式。

吳其育,〈畫外音簡史〉|圖片提供:藝術圈圈編輯部
觀看《它物紀》是個不斷咀嚼的過程,觀者從藝術家對世界的洞察切入,在觀看中一層又一層地挖掘其深意。究竟人類是如何詮釋世界?藝術家則是提出一種開放的答案,一如《沙盒歷史》以隨機演算法所產生的自由詮釋圖示。在作品蘊含的提問中,展覽提供了觀察「它物」的可能取徑。

吳其育,《沙盒歷史》|圖片提供:藝術圈圈編輯部


|展覽資訊|
「它物紀:吳其育個展」
2022.08.27-2022.10.22
TKG+|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B1

  • /
  • <%:prop.title%>
    <%:prop.titl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MM-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