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圈藝文

餐桌上的碗碟

「創空間」近日的特展「日之常・器」為陶藝家王疆的新作,圍繞著以日常為主題而製作的器皿。

  • 2017-08-16 16:00:00

日新又新,日常之事亦是無常之事,而日常之物則是人與時間對峙時,一把打開時空結界的鎖匙,定靜記憶和情感於棲身之處。自古至今,人的日常──食衣住行,其中又以「食」與人性裡的「生之欲」最為靠近。食器,包容了生之欲中的理性與感性,連接用途與美感,體現人類文明、文化風尚、生活習慣與價值思維。

「創空間」近日展出陶藝家王疆的新作,即以「日之常・器」為題,展陳藝術家以日常為主題製作的杯盤碗碟。「創空間」座落於唭哩岸捷運站出口附近的一個社區內,附近還留有早期運河八仙圳灌溉渠道的遺跡。自2016年開始至今,該空間以藝術教育和社區關懷為宗旨,舉辦過5檔展覽,包括:攝影、油畫、雕塑、陶作等。

圖:楊宜晨走進「創空間」,負責接待的阿偉是空間創辦人,雖然主業是資訊科技,但對藝術有著單純又固執的熱情。阿偉表示:這裡平時是他的工作室,佈展與展覽期間,則變身為藝術空間。空間的入口是個轉角,落地窗讓窗裡窗外都成為景致。從窗裡看出去,社區的日常:溜狗的人、推著輪椅的媽媽、呼嘯而過的捷運車廂、叼根菸皺著眉頭的先生,還有以狐疑的眼神向內探望的阿婆。

圖:陶藝家王疆提供此次展出「日之常・器」的藝術家王疆,似乎是感受到這個空間動搖了一般人所認知的觀看與被觀看、公開與私人場域,而決定有所回應。展覽期間,他有意識地以行動參與了自己的展出,於空間中安排一張餐桌,使用展出器皿到附近社區的小吃店、餐館、冰菓店裝盛各式各樣的菜,在展場中食用,並隨機邀請參觀者同桌分享交流。阿偉和王疆用「大叔」的方式,讓這個非典型的藝術空間中,發生了非典型的展示內容。

圖:楊宜晨

在這看似平和又有些歡樂的過程中,其實也觸碰到了一些可能的議題。展覽加入了日常生活,是否為「正式」展覽?藝術家落地窗裡的日常展演,是否讓不了解的觀眾誤以為這個空間與藝術家「不專業」?面對這些因展覽而翻攪起的提問,藝術家沒有用言詞去衝撞固有的意識形態,或是給予一套觀念論述,還是希望以行動和作品表達他的思想。

王疆有意識的以日常中的食器作為展覽主題,他認為相較於其他器皿,食器可發揮的自由度較高,也更接近大眾的生活。然而他也在展覽論述中寫到:「……食器,這沒人會特地評論也不被重視,生活中卻理所當然的存在……」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以食器作為主題的困難,在於必須先面對藝術作品與日常用品定位的差異。作品經過日常的使用,存在的價值是否會稀釋,而由功能上的價值取而代之?

圖:楊宜晨面對上述的問題,筆者承認有些作品或許如此,但王疆的作品卻不會使人產生這樣的感受,反而覺得太有個性、格格不入的氣質讓它們儘管無法說話,仍擁有一種無法剝奪的姿態。或許因為它們在成器之前,本身已匯聚人的因緣,又在金、木、水、火、土各種元素的錘鍊中,有了自己的身世和個性,是故,這些作品作為食器的同時也展示了時間中無可言喻的存在。而「日之常・器」展示的器皿與這次日常展演行為亦相互指涉:人在展演同時也在日常之中,人在作為某個功能性角色同時也帶著個人的因緣,人之成器仍背負著存在的課題。

圖:楊宜晨王疆在他的展覽論述中有一段素樸的話,值得讓人細細體會:「器雖有口卻難言,但可透過捧在掌心傳遞溫暖感動……。製作者以單純樸實的土,燒製成沈寂無華的陶,創造時空在其中凝結的宇宙。」雖然被筆者笑稱為應是展覽論述中的精句摘要,但事實上與美相遇真的不需太多言語。

地點:創空間 / 時間: 2017/8/5~2017/9/2


  • /
  • <%:prop.title%>
    <%:prop.titl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MM-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