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03 16:00:00
時序進入四月,暖陽探頭,春日現身,空氣中隱然飄散一股不知名的花香,我循著樹影篩透的光點前進,與茉莉相約專訪的這天,是個光是漫步街上,嘴角就不禁飛揚的好天氣。
初見茉莉,素淨的臉龐透出悠然神采,說起話來語調輕緩,正如她的花草設計給人的印象一般,舒服自在,那麼容易親近,自然而然走入日常。
「小時候在澎湖成長,父親常帶我們走進大自然,那是帶領我與植物建立連結的初始。」而後因著中文系的背景與對花草的熱愛,因緣際會下成為《花草雜誌》的編輯,但長期面對快節奏的工作環境,她自忖,深怕那份對花草單純的喜歡,隨著時間逐漸消耗殆盡,於是,決定成為一名接案自由工作者。
在茉莉的著作《花時間,過好生活》中,記錄那段在淡水河畔的腳踏車花店時光,回憶起當初,她笑著說,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而然,「卸下編輯身分後,很想實現一直以來的夢想,開一家花店!」但考量諸多現實層面,靈光一閃,索性為現有的腳踏車漆上一抹淡綠,加裝舊木箱、編籃,滿載手紮小花束,就這樣,行動花店儼然成形。
「與其說賣花,我倒覺得那樣的狀態是種河岸觀察。」她說,城市人生活步調急促,對於生活周遭的事物,景致的變化,反而不常留意。腳踏車花店的存在,像是一處串聯故事的集散地,分享彼此生活裡各自的感想與片刻,無形的交流溫度,卻是實質而無可取代的體驗。
身為人母後,生活與工作模式再度調整,轉以課程分享的方式,持續投入花草設計,「我一直很佩服村上春樹,維持規律生活作息:跑步,寫稿,休息。」直至近年,逐漸抓出自己的生活節奏,與孩子溝通,達成共識,她感嘆,「用什麼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聊起創作靈感如何敲門,「植物的設計形式很多,但靈感這東西真的是捉摸不定。」在花市無意間遇見的花材,逛街看到喜歡的器皿,一年四季的轉動,隨興放感官溜達,細細感受,這些再尋常不過的生活片段,都成了作品發想的絕佳素材。
閱讀則是另一個靈感培養皿。茉莉提到主打居家生活風格的日雜《Come Home!》,「不只是買花草回來種,等待花開,日本人懂得如何與植物相處,將花草融入日常氣氛,很對我味。」
除此之外,去年的京都之旅,也為茉莉拓展創作靈感的邊界。「就如台北街頭轉角的咖啡廳,在京都,許多住宅區、甚至巷弄都有花店,因為對日本人來說,買一束花就是生活的一部份。」由細微處便可窺見,日本重視生活美學的心意,反觀台灣,「我一直覺得美學意識在這個島上處於弱勢,台灣人做事需要立即見效,短時間看不到具體成效的東西,就會先被放著。」她有感而發,順道談起去年〈好家.在台灣〉的參展經驗,她說,經常為設定作品價格苦惱良久,「創作的價格與價值,如何認定,真的是因人而異。」對於有些初見作品有興趣,得知價格後卻匆匆放下的客人,她苦笑說,這樣的回饋很直接,但也讓她重新思考,自己的創作是否能轉化為不同的表現方式,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我希望未來能擁有一座自己的花園!」說到此,茉莉眼神發亮,期待有日親手栽種鍾愛的花草,將其融入自己的創作,「因為這些植物,來自於我的花園,屬於我生活的一部份,如此,作品更能貼近心中所想,完整,直接表達我的樣子。」
想著展現心中植物與生活最適切的姿態,「如此多年,我從未正式學過正統流派插花,設計有不同的樣貌,透過創作,我想傳達的從不是高高在上,難以親近的花藝作品,而是柔軟有溫度,從生活中長出來的花草設計。也許,不見得我做出來的東西特別吸引人,但這就是植物的力量。」茉莉的口吻寬緩、謙遜。
如紀錄片《行者》,編舞家林麗珍自述對大自然的沉思,「回歸自然,本著初心。」茉莉純粹而堅定。那樣的她,在我眼裡,柔軟有時,動人非常。
採訪後記
我在專訪過程中問起散步秘境,茉莉笑說,最常走的是淡水河堤步道,從末端往前走,這是每日的買菜路線,「沿途有一整排苦楝樹,每到春天,淡紫色的小花開綻,綠果實一串串由樹梢垂墜而下,尾端還有幾棵烏桕,小巧雪白的果實迎風搖曳,實在迷人啊!」她接著說,「對了!淡水還有個老菜市,有幾攤是自己種菜的小農,我常常跟這些阿公阿嬤買菜,因為,他們賣的菜有自己的樣子,長得特別可愛!」
【茉莉花園】
喜愛植物,所以想跟他們一起生活著!
綁花束,編花圈,組合植栽,只是想在不同的氛圍裡,感受每一個與花草為伍,生活在當下的自己!
茉莉花園FB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jasminetime/
延伸閱讀:
滿園春色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