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圈藝文

狂奔兩世紀藝術史的冒險解謎:《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

以不同藝術流派的特色與代表人物,結合奧塞美術館的典藏(以1848到1914年間的繪畫、雕塑、傢俱及攝影為主)、歷史及其建築特徵,《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一書,不著痕跡地在流暢的分鏡與緊湊的情節裡進行布局,從「消失的維納斯」開始,展開一場穿越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藝術奇幻之旅。

  • 2022-09-15 13:28:00

文|陳文瑤

記得當年要考藝術相關研究所時,有經驗的學姐說:「藝術史很多,先挑一本自己喜歡的開始。」這建議中肯,畢竟有些書雖然人稱經典,但未必那麼好親近,入門不易,至少先入眼。史蒂芬.勒窪諾瓦(Stéphane Levallois)這本《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便是讓我一見鍾情的愛書。

這本書談的不是藝術史,它其實是奧塞美術館漫畫系列,館方找來羅浮宮漫畫出版計畫主持人法布里斯.德瓦(Fabrice Douar)操刀規劃,一樣由未來城(Futuropolis)出版(1)。

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維吉爾在奧塞美術館擔任警衛30年了,布格羅的《維納斯的誕生》是他的最愛。一天清晨,他從怪夢中驚醒,急忙趕到奧塞美術館,發現館內繪畫中的女性都消失了,當然也包括他最愛的維納斯!此時,位於奧塞入口,大衛安杰(David d’Angers)的《歌德》塑像對他說,必須在20小時將她們找回來;隨即,一列火車進站,維吉爾追著疑似嫌疑犯的面具人跳上車,一場穿越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藝術奇幻之旅於焉展開。

實際上,就算是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也能毫無障礙看懂整本漫畫。但如果你對藝術史有那麼點概念,閱讀過程便能在窺見作者意圖與幽默的同時,享受解謎的快感。這本書的迷人之處,正是作者活用不同藝術流派的特色與代表人物,結合奧塞美術館的典藏(以1848到1914年間的繪畫、雕塑、傢俱及攝影為主)、歷史及其建築特徵,不著痕跡地在流暢的分鏡與緊湊的情節裡進行布局。

整本漫畫以水墨與水彩為基調,模仿油畫的部分則用壓克力顏料處理。作者帶入奧塞館藏的手法相當多元:有些呈現的作畫現場,比如視印象派如眼中釘的第二帝國時期學院派龍頭──傑洛姆(Jean-LéonGérôme)與他的角鬥士;有些是以車窗外呼嘯而過的風景來回應印象派對瞬息萬變光影的捕捉。抑或透過羅特列克對嫌疑犯的分析,三言兩語道出同樣以女性為主角,羅丹、庫爾貝、高更與克林姆幾位大師的不同個性與創作風格。而車廂裡的侍者、乘客或查票員根本是藝術明星大會串:比如新藝術(Art nouveau)代表人物吉瑪(Hector Guimard)的作品特色,具體呈現為主角維吉爾逃到火車外,在鋪天蓋地的油彩中所穿的潛水服上。列車最後以羅丹的《地獄之門》作為終點站──至於為什麼,在此就先不爆雷了。

圖片提供:《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積木文化出版,2018。圖片提供:《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積木文化出版,2018。 

圖片提供:《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積木文化出版,2018。圖片提供:《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積木文化出版,2018。 

除了引用85件作品,讓它們在天馬行空的想像裡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實在令人佩服之外,更難得的是,這本漫畫還留有很多細讀與延伸的空間。

比如,為什麼要挑布格羅《維納斯的誕生》當引子?

奧塞美術館在1986年12月9日開幕,收藏的是1848年到1914年的作品,亦即攝影發明之後,整個現代主義開始發酵,一直到它的初期。倘若單就繪畫來看,作品類型包括寫實主義(比如大家熟悉的米勒)與學院派(1840-1860)、印象派與自然主義(1860-1880),以及新印象派到野獸派(1880-1900)。

學院派知名畫家布格羅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是受到文藝復興時期波提切利(Botticelli)《維納斯的誕生》所影響。15世紀波提切利的這幅畫,可說是繪畫題材從聖經故事轉換為希臘羅馬神話的一個開始。因此,就題材而言,《維納斯的誕生》原本具有創新的意味;但若從現代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布格羅作為十九世紀末期知名的沙龍畫家,代表的卻是保守傳統那一方,並成為後來崛起的印象派抨擊的主要對象。一個畫作題材,在不同的歷史轉折點,便擁有了多重的解讀視角。

再者是作品名稱。「維納斯的誕生」可以解讀為藝術靈感的誕生,那麼,當所有的維納斯都失蹤了,是否也意味著藝術創作泉源的崩解?

不只如此,我們還可以看一下作者是怎麼讓主角與維納斯這幅畫產生連結的:

他說:

當你參觀美術館的時候,不要跟隨別人的腳步,改變節奏吧!加速穿越展間,每件作品就瞄那麼一眼,毫無懸念。

圖片提供:《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積木文化出版,2018。圖片提供:《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積木文化出版,2018。 

作者不要你慢慢看,他希望你加速、持續快步通過、掃過展間,再快一點:

直到某件作品讓你腳步一頓,那可能會是你人生第一次,察覺到如此深刻強烈的情感,而從此無法忘懷。



因為作者史蒂芬.勒窪諾瓦就是這樣,他接下這份創作委託之後,便是在茫茫作品裡亂逛,突然看到了這幅維納斯,成為這個冒險故事的楔子、也是核心。創作者需要維納斯,而觀者又何嘗不是?


《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作者/史蒂芬.勒窪諾瓦,譯者/陳文瑤,積木文化出版。《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作者/史蒂芬.勒窪諾瓦,譯者/陳文瑤,積木文化出版。


(1) 史蒂芬.勒窪諾瓦後來也受邀參與羅浮宮漫畫計畫,完成了《達文西二號》。奧塞美術館的漫畫系列目前出版了四本;而羅浮宮漫畫計畫則已與20幾位世界各地漫畫家合作,包括台灣讀者熟知的日本漫畫家荒木飛呂彥、浦澤直樹、松本大洋等均受邀。而台灣於2015-2016年在北師美術館的《L’ouvre 9 : 打開羅浮宮九號》,便是羅浮宮漫畫計畫原稿展,當年台灣亦有七位漫畫家共襄盛舉,集結為《羅浮7夢》一書。

  • /
  • <%:prop.title%>
    <%:prop.titl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MM-DD')%>